在淮为橘逾淮为枳的意思(淮左名都,竹西佳处,水面初平,雁来满天秋色)

2023-08-22T11:54:21 611


淮左名都,竹西佳处,水面初平,雁来满天秋色

淮为橘逾淮为枳

在中国古代文学中,润笔如墨的大文豪苏轼便在《赤壁赋》中描绘了这样壮美的景色。淮左名都——即安徽省省会合肥市,素有“合州八十万,铜虎两万头,烈士遗骨寒,千秋功业尽”之说。而竹西佳处,则指当地著名的竹山,在黄山南麓,在自然环境和人文风貌上独树一帜,被誉为“鱼米之乡”。我们来看一看淮为橘逾淮为枳,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

橘树和枳树

淮为橘逾淮为枳是原唐代皇家花园的两种树木名称,“橘”是指柑橘树,“枳”是指毛枳树,这两种树都生长在安徽淮河流域的土地上,而在诗人的笔下,这两种树木的比喻载体,更是象征了“土风、器情、而两阅之道”的意境。在苏轼所处的唐朝时期,《诗经》中已经有了“橘之丽者,橘之实者”之说,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橘子的美观与可食价值。而毛枳则是一种野外硬质的果实,酸涩中带着微苦,常用于制作药酒,传说中还具有治疗感冒等症状的功效。

淮为橘逾淮为枳的意境

橘树和枳树作为安徽土地上的两种典型树木,它们有着不同的色彩和品味,这也渗透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。比如,橘子是中国传统的吉祥果之一,因橘与“局”,“吉”,“举”等字形近音或谐音,所以橘子神圣而清新的气质让人感到低调而又不失庄重,而毛枳则显得更加圆润典雅,有着另一种静谧之美。苏轼将淮为橘逾淮为枳作为诗歌主题,正是对于这种富有特色的中华文化的一个诠释。这种树木的运用,表现了自然美与人文风情的融合,也代表了一种古典文化中融合的传统艺术美。

结语

经过对淮为橘逾淮为枳的分析,我们可以看出苏轼这个文学巨匠的良苦用心和雅俗共赏的艺术表达。橘树和枳树虽只是一种代表着自然的东西,但是他们不仅仅反映了自然难得的美妙,还直接和间接表现了人性的种种感情、人生的众多舞台和美好的情感世界,使我们感受到了浓浓中华文化,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。

免责声明:臣叽生活文章收录互联网,如有侵权将立即删除,同时向您表示歉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