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3-08-20T12:38:20 911
一、背景介绍
《出师表》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劝说刘备南征而写的一封奏疏,文中透露出了诸葛亮高瞻远瞩的军事战略,极富感染力的文笔和丰富的历史知识,被誉为文艺复兴以来最杰出的草书之一。下面是译文及注释。
二、译文
臣亮言:
臣下我,指诸葛亮自己。亮言,就是亮所说的话。
以天下之大,非君莫属。将军既是睿智明达之人,何不纳谏以臻至治之道呢?昔日典韦溃敌五次,然未能振奋中原;张飞力斩张郃,几成大功,然未能尽土匪之贼。自开国以来,屠城获胜,砥砺后劲,然仅掌梁、益、雍一地。盖因良将有余而得失之策不足也。
天下之志,尽归心袂。名将之名,托于静期。将惟将,才惟才,盛衰之由亦因此致。先尝抚此肺腑之言,以达用兵之良策:似此时,可围而不攻,可谋而不战。进不求名,退不避让。夫以一郡之地,犹有先王之名;智力足以择善而从,容民易而用事。
此乃万全之策也。望将军熟思之。
三、注释
1.臣亮言:此为奏疏开篇。诸葛亮自谦为臣下,不想涉及自己的地位和身份,以求君主对其奏疏认真理解,领悟兵器之要。
2.天下之大,非君莫属:天下百姓都祈愿一个能治理中国的人来领导他们,此处指的是刘备。
3.典韦溃敌五次,张飞力斩张郃:典韦是曹操的大将,张飞是刘备的亲人和将领,这两个历史人物在三国时代都有很高的战功,但他们的功劳还不足以收复中原。
4.良将有余而得失之策不足也:指决胜关键在于将领的智谋。历史上典韦、张飞都是以勇猛著称,但他们却缺乏协调与策略。而刘备虽有成都的良将,却缺乏明智的打法。
5.天下之志,尽归心袂:人民的意愿主要集中在心中希望中国能够“早日康复”。
6.名将之名,托于静期:好的将领靠什么得到自己的声望?是在不动声色中表现出了自己卓越的才能。
7.进不求名,退不避让:语出《道德经》:进而不求名,退而不避患。此句话其实是形容一种处世的哲学原则,即“太虚则失真,自哉则莫名。”
8.智力足以择善而从,容民易而用事:足智多谋好的领袖,应该面对复杂的问题,选择最好的策略;能够简化处理具有所知的行动,让部民顺应,任命目标准确。
以上就是一篇《出师表》翻译的文章,诸葛亮在文中提出的政治战略、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精致的文笔等等,都成为了历史的经典之一。